沈阳有个地方叫“盛京贤王祠”道正网配资,这是雍正皇帝为了他特别信赖的弟弟怡亲王允祥而盖的。当初建这个祠,就是为了纪念允祥。
在乾隆年间,清朝把好些开国时立下大功的皇室成员牌位,陆续放进了盛京的贤王祠。之后,每年都会有人被派去那儿,给这些先辈们上香祭拜。
这些王爷里头,除了跟清太祖努尔哈赤同一辈的那些,剩下的大多自个儿就是世袭的“铁帽子王”,要么他们的子孙后代被封为了“铁帽子王”。
有个人挺特别,他就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孩子,多罗饶余郡王,名叫阿巴泰。
说到打仗立下的功劳,这家伙比不少世袭的亲王都要牛气,以至于有的世袭亲王都没资格进盛京的那个贤王祠,他却能稳稳当当地进去。
但铁帽子王的称号,其实是乾隆为了表彰开国那些王爷们的赫赫战功才设立的。阿巴泰的战功也挺显赫,咋就没能混上个铁帽子王的头衔呢?
这也许是因为他不是正室所生的缘故。
展开剩余90%【01、不够“嫡”的尴尬身份】
阿巴泰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七子,他的亲妈是努尔哈赤的妾室,名叫伊尔根觉罗·赖。
在努尔哈赤的一堆儿子里,他这位置确实挺微妙的。
在后金到清朝刚开始那会儿,满族人特别讲究“嫡庶之分”。在他们眼里,只有嫡出的儿子才算数,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。而那些庶出的孩子,连在兄弟里排个名号都不配。
那时候的满族人,实行的是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老婆的制度,因此,并不是只有正房老婆生的孩子才算嫡子。就像努尔哈赤,他这辈子娶了4个主要的妻子,这些妻子有的还是同时存在的,而他们生的儿子,都享受到了嫡子的待遇。
阿巴泰他娘只是个侧室,地位没法跟那些大福晋们相提并论,所以阿巴泰也没法像正室生的儿子那样,享受到那些特别的待遇。
但要是跟那些庶福晋比起来,阿巴泰的母亲因为是侧妃,地位就算挺高了。
阿巴泰的出生背景确实挺微妙。要说他是正宗的嫡子吧,他那嫡出的身份又不太纯正。要说他是庶子吧,他又和那些连兄弟姐妹里都排不上号的庶子不一样。
在努尔哈赤的所有儿子里头,阿巴泰挺特别的,他是唯一一个由侧妃所生的孩子。
他因为出身的关系,天生就比那些庶出的兄弟站得更高。这也意味着,不管他怎么拼命,他的身份地位始终没法跟大福晋生的嫡子们相提并论。
【02、功不配位的郁闷人生】
阿巴泰的妈妈在家族里还算有点地位,所以他不是那些没人管的庶子。从23岁起,他就跟着努尔哈赤上战场打仗了。
那时候的努尔哈赤,还没挑起七大恨的由头跟明朝彻底翻脸,也还没在萨尔浒那场大战里取得胜利。
阿巴泰在兄弟里头,那绝对是算得上有年头、资历深的老大哥了。
阿巴泰很快就显露了他在军事上的才华,立下了诸多战功,努尔哈赤因此封他为贝勒。
在皇太极还没当上皇帝那会儿,后金有个最牛的头衔,那就是贝勒。不过啊,贝勒和贝勒之间也是有差别的。阿巴泰这家伙,虽然不是旗主,只是个普通贝勒,所以他跟那些手里握着八旗大权的兄弟们相比,可就差远了。
这已经不是看战功的地方了。就像阿巴泰的小弟弟多铎,才十岁多一点,连战场长啥样都不知道,就被努尔哈赤封为了和硕贝勒,还定了他死后当镶黄旗的头儿。
这其实是因为道正网配资,多铎的老妈是大福晋阿巴亥的缘故。
有个聚会,把阿巴泰心里的不痛快完全表现出来了。
努尔哈赤离世后,皇太极刚坐上后金汗王的位置,就有不少蒙古贝勒跑来投靠。为了表示欢迎,皇太极特地摆了宴席招待他们。
阿巴泰瞅见那些地位显赫的贝勒们都被安排坐在了主位上,而自己呢,都38岁了,却被安排在了下面,跟那些爵位低的子侄们挤在一起。他心里头那个不痛快啊,简直没法说。
他派人向皇太极抱怨说:打仗时我得穿上铠甲去冲锋,打猎时我得带上弓箭去追逐,到了宴会上还得跟那些小辈坐在一起,我觉得这太丢人了。
就是说,就凭他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对后金的巨大贡献,让他坐那个位子,完全是小看了他,根本不匹配他的付出。
皇太极一听这话,火冒三丈,直接把他扔给了那些大贝勒们去处置。他数落道,瞧瞧你,出身那么低微,也就仗着有点战功,大贝勒们才勉强认你做兄弟,让你也混上了个贝勒当当。你可别不自量力,去和多尔衮、多铎那些虽然还没上过战场,但深得努尔哈赤喜爱的阿哥们攀比。
阿巴泰为了避免受到更重的处罚,只能无奈承认错误。
这就是阿巴泰一辈子的写照。别看他资历深,战功也不少,但他就是没法跟那些嫡出的兄弟们平起平坐。
崇德元年那会儿,皇太极做了八年的大汗王,终于决定当皇帝了。他还动手改了改贝勒的爵位制度,不光有贝勒了,还加上了亲王和郡王这两个新头衔。
说白了,宗室们要是想升到亲王或者郡王的位置,那就得在战场上立下大功。
然而,皇太极最初册封的亲王与郡王,全都是正室所生的亲兄弟或是直系侄儿。
就拿皇太极那会儿来说,他最小的弟弟多铎,才23岁的小伙子,虽然也跟着打了几场仗,但多数时候还是跟在哥哥们屁股后面,当个跟屁虫。可皇太极愣是给了他一个亲王的头衔,为啥呢?人家说了,评估你小子功过,虽然没给国家立下啥大功,但你是咱老爸太祖的小儿子啊,所以就封你为和硕豫亲王了。
这就像多铎,13岁那年,尽管他从未踏上过战场,却直接被封为了贝勒,还当上了旗主,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个当大福晋的老妈。
阿巴泰心里可就不爽了,他还是个贝勒,明明有了亲王和郡王的爵位,他这地位却像是往下滑了。通常贝勒是没有啥特别封号的,但皇太极一看阿巴泰立的战功,嘿,比有些亲王都牛,干脆给了他一个响当当的称号“饶余贝勒”,意思就是这家伙不简单,跟其他人不一样。
没错,虽然封了王,但皇太极心里跟明镜似的,清楚谁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。之后的好多大战、恶战,甚至是他自己不在时领军闯关抢掠的任务,皇太极也经常派阿巴泰前去执行。
阿巴泰心里头老觉得,自己得的爵位跟立下的功劳根本不匹配,所以他没少抱怨,也常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不满。
皇太极当皇帝那会儿,这家伙算是被罚得最狠的宗室之一,不管是犯了大错还是小错,皇太极都没少收拾他。
不过皇太极心里头估摸着也清楚,阿巴泰那待遇跟他的功劳压根儿就不对等。所以他一般就是象征性地骂上几句,再罚点银子算了,并不像对待其他宗室那样,动不动就削爵位。
皇太极驾崩后,多尔衮接掌大权,带着大军冲进了关内,这时,已经56岁的阿巴泰总算是熬出了头,被封为多罗饶余郡王。
那时候,皇太极有个16岁的儿子叫硕塞,他还没上过战场呢,就因为有个出色的母亲,竟然也被赐封为了郡王。
阿巴泰可能早就适应了这种差别对待。毕竟,他这辈子的爵位已经到顶了。
尽管他没嫡亲兄弟和侄子们那般出众,但瞧瞧他那些庶出的手足们,同样在战场上东奔西走,拼死拼活,而他们中爵位最高的,也不过是个镇国公的头衔。这么一比较,他现在的待遇,那真是要好上不少。
说来也怪,他虽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骨肉,但因为不是“正室”所生,打了一辈子仗,到头来只是个郡王。而他的儿子博洛呢,因为是多罗饶余郡王的嫡传大儿子,深得多尔衮和顺治帝的赏识,后来一路高升,成了亲王。
【03、铁帽子王的“潜规则”】
乾隆四十三年那会儿,皇上为了打破宗室爵位一代不如一代的规矩,特意挑出了八个在清朝开国时立下大功的亲王和郡王,再加上雍正爷那时候定下的怡亲王允祥,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待遇,就是爵位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,不受降级的影响。咱们平时说的铁帽子王,讲的就是这批人。
从明面上讲,要戴上铁帽子这荣誉,主要依据的是战场上的功劳。
说实话,之前咱们聊过,有些铁帽子王的战功,说不定还没阿巴泰那么显赫呢,但奇怪的是,阿巴泰到头来却没混上个铁帽子王的头衔。
咱们得聊聊铁帽子王那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,那就是——出身背景。
之前咱们聊到过硕塞这位没立下大功却被封为郡王的人。他实际上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娃,就算只看那些活到成年的儿子,他也能排到第三。不过呢,因为他老妈是努尔哈赤赏给皇太极的福晋,所以他也就跟着有了皇太极嫡出儿子的待遇,在兄弟里排行时,大家都管他叫皇太极的第二个儿子。
硕塞这小子,才16岁,连战场都没踏上过一步,就跟他那大了整整40岁、战场上威名远扬的叔叔阿巴泰一块儿,被封了个郡王头衔。
进了关后,硕塞的战绩单还算光鲜,不过他没怎么独自挑过大梁,而且从军生涯也就那么几年,27岁就走了。反观阿巴泰,那可是征战了近40年,自己带兵打仗的老将,硕塞跟他一比,还是差了点火候。
不过,硕塞却是个享有铁帽子亲王头衔的人物。
硕塞能当上铁帽子亲王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出身背景。
皇太极早些时候生的娃,除了老大豪格,要么早早就没了,要么就是那些不太受宠的妃子生的,连排行都算不上,更别说带兵打仗、建立啥功业了。剩下的那些小子,年纪都还小着呢,清初那会儿建功立业的好时机,他们都给错过了。
因此,要说皇太极的儿子中,除了威名远扬的肃亲王豪格,在战场上能有点拿手好戏的,也就只剩下一个硕塞了。
乾隆觉得,要是开国时的那些铁帽子王里,皇太极的后代只剩豪格一个,那皇太极这一支看起来就太丢人了。
因此,他决定硬把硕塞也算进铁帽子王的名单里,让他成为和硕庄亲王这一支的人。
另外,那些开国时被赐予铁帽子王爵位的,全都是正室所生的孩子。这不光是因为清朝初期特别讲究皇室成员的出身,还因为在那个时候,“嫡庶之分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非正室所生的孩子压根就没啥机会带兵打仗、建立功勋。
阿巴泰这家伙,因为不是正儿八经的“嫡系出身”,虽说战场上也挺卖力,立了不少功,但终究还是没法跟那些战功赫赫的铁帽子王们相提并论。再说了,他也没必要非得给皇太极那一脉长脸,所以嘛,铁帽子王的位子,自然也就轮不到他了。
当然,乾隆心里也明白,硕塞那个铁帽子王的头衔,其实水分挺大的,他的战功跟阿巴泰比起来,那可是差了一截呢。
因此,那些铁帽子王大多都被供奉在太庙里,享受崇高的荣誉,但硕塞呢,因为他立的功劳不够大,所以没被列入太庙的供奉名单中。
一般来说,能进盛京贤王祠的都是那些铁帽子王,但硕塞偏偏不在这个行列里。反倒是阿巴泰,虽然他并非铁帽子王,但因为战功实在太过耀眼,所以还是被允许进了贤王祠。
另一方面,清朝刚开始那会儿,政治上的斗争真是挺狠的。像一开始的四大贝勒里头的二贝勒阿敏、三贝勒莽古尔泰,还有后来出场的肃亲王豪格、摄政王多尔衮、英亲王阿济格,这些人一个个都栽了跟头,不光他们自己倒霉,连带着他们的后代也跟着遭殃。
阿巴泰这人脾气火暴,老惹麻烦,但因为他出身不好,就算立了不少战功,也掀不起啥大浪。这样一来,他反倒能在各种争斗里保全自己,一次爵位都没被降过。
这也可以说是歪打正着,坏事变好事了。
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呀?
发布于:陕西省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